心理研究揭示负债会影响人对物理世界的知觉判断

  • 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李纾研究组 刘洪志
  • 创建时间: 2018-04-03
  • 6331

       要具备独立的人格和国格,没有负债是很重要的。19世纪的埃及由于欠下英国巨额债务,不得不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一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新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由于欠地主黄世仁的债无法偿还,不得不饮盐卤自尽,落得个家破人亡的惨剧。中国人向来不喜欠债,视负债如负担。 

  在物理世界,负债(财务)与沉重(身体感受)是毫不相干的两个变量。然而,在多种文化里,负债大都被赋予了与身体负担或沉重感相关的暗喻。例如,将债务说成是“背”债、“负”债,背负的东西定是可被重量量纲所度量的。中国有句俗话说“无债一身轻”,类似地,英语中也有“Out of debt, out of burden”这一对应的说法。但是少有研究证据表明:负债与身体沉重感之间真的有关联。 

  已有文献研究表明,身体沉重感会影响人对物理世界的知觉判断。例如,负重的个体会将山坡判断为更陡峭、将距离判断得更远,对环境更易做出极端的判断。此外,个体对自身心理资源的感知也会影响其对物理世界的知觉判断。通常来说,心理资源的减少会影响人对环境的知觉判断,其模式与物理沉重负担影响知觉判断的模式一致。例如,有研究者发现,负有秘密的人群会将山坡判断为更加陡峭,从而支持了“秘密使人感到沉重”这一假设。与之相似,负债体验作为一种心理感受,也会导致心理资源的减少。而关于负债体验是否会导致人的知觉判断产生与负重体验相似的变化,尚缺乏实验证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李纾研究组的一项研究考察了负债与身体沉重感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无债一身轻”这一俗语的科学解释。 

  为了验证负债与身体沉重感之间的关系,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在实验1-3中,研究者让受试者回忆自己曾经欠过的尚未偿还的最大一笔金钱(金钱债)或者尚未偿还的最大的一次帮助(人情债)。结果发现,与没有回忆负债的人群相比,这些回忆了金钱债或人情债的受试者会做出与负重体验一致的知觉判断模式,例如把物体扔得更远(实验1)、把一段距离知觉得更远(实验2)、把山坡判断得更加陡峭(实验3)等。在实验4中,研究者调查了负有助学贷款的大学生这一真实负债人群。结果发现,相比于没有负债的大学生,负有助学贷款的大学生体验到更高的主观体重知觉。在实验5中,研究者采用预注册(Pre-register)的方式来重复实验3的结果,以考察以上发现的效应是否稳定。研究者基于上述实验的效应量来计算所需样本大小,以保证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统计检验力。实验重复了实验3的结果模式,证明负债与身体沉重感之间的关系是稳定存在的。 

  该研究成果首次提供了负债与人的知觉判断之间联系的证据,证明负债会使人产生类似于负重的心理感受。这一研究成果与心理资源影响人对物理世界的知觉判断的理论解释相一致,并将“个体的社会心理资源会影响其知觉判断”这一理论解释拓展到一个新的知觉模式。此外,该研究成果可帮助理解不同文化下对负债看法的差异。美国人不喜储蓄,大都是“月光族”;而中国人的储蓄率却异常高,因为中国人不喜欠债。本研究成果可帮助理解中国人对负债的态度,未来研究也可进一步考察不同文化下由负债驱动的不同行为模式。 

       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1166; 31471005)、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项目(2015067)、中科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项目(Y5CX052003)等的支持。研究论文已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论文信息: 

  Liu, H.-Z., Li, S., & Rao, L.-L.* (2018). Out of debt, out of burden: The physical burdens of deb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76, 155–16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10311730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