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研究新范式探索挑战风险决策理论的期望价值规则

  • 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李纾研究组 周蕾
  • 创建时间: 2018-04-03
  • 6347

       风险决策(risky decision-making)指人们对具有多个结果,且各个结果发生概率已知的选项进行的权衡(Kahneman & Tversky, 1979)。股票是买还是抛?选择治愈率高但有风险的手术方案还是保守治疗?是否选择转基因食物?等等。风险决策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和经济行为之中,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如何进行风险决策是人类不断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遇到的未解之谜。经典决策理论认为风险决策是一个补偿性的、期望值最大化的过程:人们会基于概率的大小,对选项结果进行加权,然后计算各个结果加权效用之和,最终选择总效用最大的选项。但是,越来越多的基于启发式的决策理论认为,风险决策的过程是非补偿性的:人们只依据选项的部分维度进行决策,符合启发式等规则,并不包含期望价值规则所假设的“加权求和”过程。这一谜团一直没有得以破解,或许是因为人们未找到揭示决策心理过程的令人信服的证据。 

  为了拨开迷雾,拓展并加深人们对风险决策内在机制的认识,近10年来,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李纾研究组着眼于决策过程,开发了一系列新的实验范式,以系统地探索风险决策的过程,并检验期望价值规则适用的边界条件。研究人员将这些范式应用到一系列选择行为、眼动追踪、事件相关电位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中,为回答“风险决策是否遵循期望价值规则”以及“期望价值规则何时适用”两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基于结果和基于过程的汇聚性证据。该研究组近日在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New paradigms for the old question”论文,系统地从方法学角度回顾并梳理了该系列实验范式。 

探索风险决策过程的范式

  在科学研究中,理论的发展主要为了回答“是什么”(what),“怎么样”(how)和“为什么”(why)这三方面问题。研究人员开发的第一类范式着眼于“what”问题,直接探索风险决策过程是否符合期望法则假设,包含加权求和过程。 

  这些范式主要特点是: 

  其一,在任务逻辑上,包含了一对任务:决策者自主地进行风险决策任务和基线任务。由于基线任务中包含了加权求和的心理过程,因此通过比较自主决策任务和基线任务的加工过程是否一致,就可以判断人们自主进行风险决策时是否包含加权求和过程。基于此逻辑研究组开发了多组实验范式,其中基线任务分别为“比例任务”、“判断决策任务”、“多次风险任务”、“‘迫选规则体验’任务”等。通过不同的过程追踪技术,研究组采用这些范式检验了眼动过程和脑功能活动的一系列决策特征。例如,根据“加权求和过程”的假设,人们需要对每个选项进行加权再做出决策,那么会出现更多在选项的概率和结果之间的信息比较,即“基于选项(alternative-based)”的比较;而根据启发式规则的假设,人们需要对选项不同维度进行比较进而做出决策,因此会出现更多基于不同选项同一维度之间的信息比较,即“基于维度(attribute-based)”的信息比较。研究组利用一系列眼动研究发现,被试进行基线任务(如比例任务)时,他们基于选项的眼跳次数多于基于维度的眼跳次数;而如果被试自主地进行风险决策,他们基于维度的眼跳次数会多于基于选项的眼跳次数(见图 1)。 

    图1 风险决策的眼动轨迹示意图 

  (a)基于选项的信息比较模式;(b) 基于维度的信息比较模式 

  其二,这些范式采用了双分离逻辑,从调节变量的角度检验决策过程。其具体思想是:如果任务A和B包含同一个心理过程C,影响C的变量,会同时影响A和B;反之,如果仅有A包含C,那么影响C的变量只影响A,不影响B,即出现双分离效应。研究分别选取了只影响加权求和过程的调节变量,如计算难度、算术能力等,以及只影响风险决策过程的调节变量,如概率能力、感觉寻求、最小结果维度差等,按照双分离逻辑对风险决策过程进行考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计算难度和算术能力等只影响基线任务, 而不影响风险决策任务,而概率能力和感觉寻求等只影响风险决策任务,不影响基线任务,因此不支持加权求和假设。 

  总而言之,通过基于这些范式的一系列研究一致发现,人们在自主进行风险决策时,不遵循补偿性的期望规则假设,不包含加权求和的认知过程。相反,决策者更倾向于采用非补偿规则,比如启发式策略。 

检验决策规则边界条件的范式

  科学研究中检验理论的“边界条件”是为了回答“何人”(who),“何处”(where)以及“何时”(when)的问题,以描述理论的适用范围。研究组所开发的第二类范式着眼于“when”问题,检验在什么时候,期望价值规则可适用于风险决策。 

  因此,研究设计了“单次vs.多次”风险决策任务,以及“为自己vs.为众人”风险决策范式,探索期望规则是否可解释多次执行或为众人决策的情境。系列眼动研究比较了目标情境(单次、为自己)和基础风险决策(多次、为众人)任务情境,发现决策者的信息加工模式在基础风险决策情境中和加权求和规则的假设相一致;但在目标情境中与加权求和规则不同。这说明期望规则仅适用于多次执行,或为多人执行的风险决策情境。 

  该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使用基于期望法则的相关参数来解释人类风险偏好的缺陷,同时从方法上为未来的风险决策研究提供了一套新的任务范式工具。研究加深了人们对风险决策机制的理解,为建立、健全与风险决策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提供了理论依据。 

  论文信息:

  Zhou, L., Zhang Y-Y., Li S. *& Liang, Z-Y.* (2018). New paradigms for the old question: Challenge the expectation rule held by risky decision-making theories. 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 12, E17. doi:10.1017/prp.2018.4

  论文链接: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journal-of-pacific-rim-psychology/article/new-paradigms-for-the-old-question-challenging-the-expectation-rule-held-by-risky-decisionmaking-theories/C7B516DAD3D667FBBB5E6E92B0B7C0C1